北京市2021年预算执行和2022年预算安排解读(三)

日期:2022-01-11    来源:北京市财政局

分享:
字号:        

问:财政部门如何深刻领会、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的要求?

答: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持续做好各项财政工作意义重大。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财政部门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提升效能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既对经济发展保持必要支持力度,又高度重视政策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适度超前性,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财政政策资金保障、贡献财政应有的力量。

第一,继续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综合考虑首都资源禀赋、创新驱动、高精尖产业发展、财源建设成效等各类因素,2022年收入预期6169.6亿元,首次突破6000亿元大关,预计增长4%,实现小幅增长,为坚决落实国家新的减税降费政策留出实施空间。在财政支出方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保持一定财政支出强度”要求,加强各类财力统筹,安排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156亿元,增长4.3%,突破7000亿元,聚焦用于保障中央及市委市政府重点项目,助力冬奥等重大活动举办,推动科技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发展“七有五性”民生事业,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快城市有机更新等。市级政府预算经市人代会审议批准后,市财政局将尽快批复下达各部门预算,指导各部门加快支出进度,推动各类项目早实施早见效、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第二,支持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紧紧围绕北京要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途径的工作要求,加强财政资金资源和政策统筹,研究建立符合首都特征的财税政策体系,支持落好“五子”任务。继续落实好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和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基金引导作用,引导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端科研成果在京落地转化。统筹财政预算、政府投资基金等多渠道资金,优先向“两区”建设项目倾斜。充分利用“两区”“三平台”建设契机,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和财源发现机制,培育重点财源企业和潜力中小微企业,推动二产提质、三产增效。引进一批国际功能性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和高端制造业企业落地,支持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央企及其子公司、分公司持续在京发展。

第三,继续深化财税制度改革。一是将进一步推进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理顺市区财政关系,强化市区保障合力。二是继续深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各类资源资产统筹,加快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提高预算管理和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三是落实好税收制度改革,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培育好北京的地方主体税种,增强税收政策对产业转型发展的引导促进作用。

第四,继续加强各类成本绩效控制,把钱花在刀刃上。将继续严控一般性支出,压减“连续三年支出进度低”的项目预算。推动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扩面”,向所有市级部门、各重点支出领域、街道乡镇基层拓展,让绩效和节约意识融入财政管理各个环节。通过“减一般、控成本”,将更多资金花在刀刃上,增强对重大战略任务的保障能力。

第五,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在教育、医疗、养老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领域,加强民生政策绩效评价,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完善符合首都标准、首善要求的多层次民生政策保障体系,提供更加精准的公共服务。

第六,做好财政风险防范工作。平衡好促发展和防风险的关系,关注经济运行趋势、土地市场波动等情况,加强财政经济形势分析,提前制定应对经济不确定性的工作预案。做好债务风险的防范化解工作,科学测算本市债务规模水平,探索建立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机制,保持合理可控的债务率,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问: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21年,北京市在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提升政府运行效能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2021年,北京市继续严格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更加突出绩效导向,深入推进全成本预算绩效改革,“北京模式”初步形成。

一是持续推进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形成122项支出定额标准,已全部用于2022年预算编制中,节约资金180余亿元。制定实施公交、地铁、热力、自来水等四个公用事业领域三年降本增效目标方案,年度降本11亿元,有效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二是强化全过程绩效管理。加大事前绩效评估力度,2021年,对169个重点预算项目(政策)开展评估,核减率21.01%。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绩效运行监控管理,定期审核《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执行监控报告》,督促预算部门加强管理。

三是注重民生导向。在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选取46项政策,开展绩效评价,通过政策资金“体检”增强民生保障能力。

四是开展区级财政运行成本节约专项监测评价工作。围绕行政运行、城市运行和民生保障三个方面,针对各区财政供养比、人均行政成本、城市公厕运维等15项指标开展成本节约专项监测评价工作。

五是强化社会监督作用。目前,项目绩效目标公开范围已实现全覆盖,并逐年扩大财政评价结果公开数量,2021年选取9个绩效评价报告提交人大审议并进行公开。

六是《预算绩效管理“北京模式”》集成出版。与中央财经大学预算绩效管理研究团队合作,系统梳理介绍北京市近20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实践,以首善标准为全国绩效管理工作提升提供借鉴参考。

问:请您介绍一下我市2021年政府债务情况,以及下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统筹管理、发挥好债券资金作用的主要措施。

答:2021年,财政部门通过“统、降、防、晒”四方面措施,加强政府债券管理。截至2021年末,政府债务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市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一是“统”,加强新增政府债券统筹谋划。2021年新增债务额度998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58亿元,专项债务840亿元,保障全市交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需求,积极拉动本市投资。其中: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首钢数字智能产业研发园区等23个“两区”建设项目,占全市新增债券规模的近一半。

二是“降”,节约融资成本。首次推行债券分期精准发行方式,根据项目实际用款计划及月度资金需求科学确定债券发行时点,避免债券资金闲置滞留,有效降低融资成本。经初步测算,与集中一次性发行相比,年度可节约利息支出约5.4亿元。

三是“防”,强化风险防控。加强债务项目库建设,建立涵盖项目需求申报、债券资金审核、债务限额分配、支出使用管理、债务还本付息等在内的政府债务全过程项目管理机制。强化政府债务常态化监管与偿债能力分析,确保债务规模与财政可承受能力、项目实际需求相匹配。

四是“晒”,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督促项目主管部门按要求做好债券发行信息披露材料准备及存续期信息公开工作。每半年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口径债务管理情况,定期向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共享债务数据。

问:我市如何在政府采购领域,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答:自2017年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以来,我市致力于打造“信息更透明、参与更便利、市场更开放”的政府采购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累计出台相关制度文件15件,推出改革举措35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大力完善信息公开机制,提升政府采购透明度。逐步建立“两统一、全链条”的政府采购信息公开机制。上线全市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北京市政府采购网”,制定了采购公告、意向公开等13类采购活动公开信息的统一模版。打造信息公开的“全链条”,在年初财政部门批复各部门预算的60日内,采购人需向社会公开全年的采购计划。在财政部开展的政府采购透明度评估中,我市连续两年排名第一。

二是不断整合系统政策资源,提升政府采购便利度。2021年,上线全市统一的电子卖场,实现了小额零星采购的“全网比价,一键下单”。上线近5个月,电子卖场已入驻供应商3143家,上架商品及服务19.8万个,累计交易金额达12.11亿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试点将乡村民宿纳入我市党政机关会议培训定点。

三是持续清理各类市场壁垒,提升市场竞争的公平度。制定北京市政府采购负面清单,对政府采购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亮明红线。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按照北京市涉企保证金目录清单要求,开展涉企保证金专项清理,要求存在问题的25家代理机构进行整改,对1家存在违法问题的代理机构进行立案处罚。对以“备选库、资质库”等形式设置隐形壁垒等问题开展了两轮专项清理,并公开设立政府采购违法违规问题举报电话及邮箱,共清理涉及不公平、不公正等隐性壁垒问题点50个,优化营商环境。

2022年,我市还将陆续推出政府采购改革举措,继续完善电子卖场平台功能,扩大电子交易平台的“深度”和“广度”,持续开展针对各种隐性壁垒、妨害公平竞争行为的清理整治。发挥政府采购更大的政策效能,推动首都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新突破。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