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财政局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收支篇

日期:2024-01-21    来源:北京市财政局

分享:
字号:        

2024年1月21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开幕。北京市财政局新闻发言人就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安排,以及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财政工作,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2023年财政运行总体情况如何?如何看待2023年的恢复性增长?

答:整体来看,2023年北京市财政运行情况是好于预期的,财政收入规模和增速均达八年来最好水平。从数字上看,2022年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形成了较低基数,2023年呈现恢复性增长。从质量上看,2023年北京财政收入增长背后反映了财税政策、企业经营、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良性促进关系。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减轻了企业的税费负担,激发了经营主体活力,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减税降费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2018-2022年,全市新增退税减税降费规模超7000亿元。2023年按照“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总体要求,进一步增强减税降费政策的连续性、精准性,全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850亿元,对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政策效应显现,推动了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带动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恢复性增长。第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重点行业对财政收入形成重要支撑,财政收入质量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近年来,在调结构、转方式,稳预期、促发展方面下了苦功夫。财政部门接连打出“优化营商环境、企业精准服务、政府投资基金、融资担保奖补”等政策资金组合拳,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韧性。从成果来看,2023年,规模前7位的重点行业合计贡献财政收入77.5%。与2019年相比,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贡献度进一步提升;金融业、制造业、商务服务业贡献度保持稳定,全市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同时,在关注财政收入“绝对值”实现增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另一个数字,就是其中税收收入占比达到86.7%,财政收入质量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这也充分反映了在持续减税降费、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下,市场主体活力在不断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在逐步显现。

总的来说,2023年,在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北京财政顶住了压力、保住了质量、提升了规模,这是八年以来,收入规模和增速的最好水平。

问:请介绍一下2023年北京市在重点领域支出、重大战略保障方面工作情况如何?

答:2023年,面对抗击灾害、保障安全、稳定经济、改善民生等多重任务,财政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着力打好宏观政策调控、扩大内需、改革创新、防范化解风险组合拳,以首善标准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是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民生支出占比持续保持八成以上。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71.6亿元,增长6.7%。同时,我们统筹了政府债券、中央增发国债、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资金,全力保障全市重点工作实施,抓紧抓实防汛救灾及恢复重建资金保障工作,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领域的投入占比持续保持在八成以上的水平。

二是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综合效应,保障落实重大战略和重要任务。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强化财政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着力稳预期、扩内需、促消费,促进经济循环畅通。在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保障雄安新区“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开学开诊,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不断深化。在推进“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方面,把服务保障政治中心摆在首要位置,确保各领域资金足额安排;创新财政科研经费投入方式、深化科技经费“放管服”等一系列创新性改革措施,保障国际科创中心重点清单任务落实;支持办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等,促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努力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推进“书香京城”“博物馆之城”“演艺之都”建设,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在促消费方面,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电动汽车充电装置、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等建设。延续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稳定大宗商品消费。围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促进消费恢复。

三是打好财政政策资金“组合拳”,促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北京市提前3个月完成1117亿元政府债券发行工作,支持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临空区产业园,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等148个项目,拉动有效投资。同时,综合运用政府采购、政府投资基金等财政政策工具,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政府采购实现电子营业执照“一照通投”,合同份额授予中小企业比重达八成,高于国家要求40个百分点;通过全流程“政采贷”融资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融资2.5亿元。新设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机器人、信息产业等领域政府投资基金,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高精尖产业发展。

问:2023年财政在民生保障方面的投入情况?

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民生投入占全市财政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八成以上。

教育方面,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水平持续提升。持续推进幼儿园提供2—3岁普惠托育服务,支持新增托位超过600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3%;新增中小学学位3.8万个,推动“双减”工作成效不断巩固深化。

养老服务方面,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老有所养”设施逐步完善。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新建各类养老护理床位6232张,新增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232个,不断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医疗卫生方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病有所医”能力持续巩固。支持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措施,加大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力度,继续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保障新建公立医院顺利开办等。

就业方面,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劳有所得”规模逐步扩大。用好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促进大学生、退役军人、受灾群众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28.1万人,帮扶困难人员就业19.7万人。

城市运行方面,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支持推进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打造更多精品宜居街巷。全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83个、老楼加装电梯822部。持续开展城市公共空间综合整治工作,提高城市宜居品质。

基层“三保”方面,不断推动财力向区级下沉。全年市对区转移支付资金同比增长10.3%,高于全市支出增幅3.6个百分点,大力支持各区兜牢“三保”底线,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此外,2023年,支持做好33项民生实事保障,投入超过320亿元,确保市政府2023年重要民生实事不折不扣完成。

问:2023年财政有哪些具体举措支持企业发展?

答:市场主体是畅通经济发展大动脉的基本单元。2023年,财政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着力增强财政政策精准性、有效性,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延续性税费优惠政策。聚焦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续和优化部分2022年底和2023年3、4月份到期税费优惠政策,包括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税率征收;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征所得税等。全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850亿元。

二是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安排首贷贴息、担保费用补助等资金,支持政府性担保机构“降费率、扩规模”,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2023年,全市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创近年来最好水平。通过全流程“政采贷”融资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实现融资2.5亿元,合力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健全财源企业服务机制。指导各区全年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诉求五千余项,为民营企业等各级各类企业,打造更有获得感的营商环境。

四是积极培育高精尖财源企业。2023年,安排高精尖产业资金40亿元;同时,利用高精尖基金、科创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高精尖产业布局建设,助力我市高精尖产业发展。

五是用好债券资金拉动有效投资。积极争取1117亿元政府债券资金,提前3个月完成发行工作,支持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临空区产业园,以及交通枢纽基础设施等148个项目,为拉动有效投资提供有力支撑。

问:2024年收支形势及预期安排?

答: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收入方面,预计2024年全市财政收入承压运行。一方面,国内经济总体保持回升向好态势,国家增发万亿国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等措施有助于稳定社会预期、拉动经济增长;首都科技创新、市区财源建设成果不断巩固等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将为本市财政收入增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经济持续回升基础还不牢固、市场需求仍然较弱、社会投资意愿下滑等因素,对财政收入增收形成一定制约。按照积极稳妥原则,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6490.2亿元,增长5.0%。支出方面,财政支出保持必要强度,继续支撑保障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公共财政属性,以首善标准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15.7亿元,规模首次突破8000亿元。将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用好增量资金,盘活、调整存量资金,服务重大战略落地,增进民生福祉。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绩效,为北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财政贡献。

问:2024年财政部门重点工作方向?

答: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全国财政工作会都明确提出,2024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从北京的财政收支形势看,2024年还会继续保持“紧平衡”状态。我们也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适度加力”方面,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专项债、国债以及财政贴息、融资担保、股权基金等多种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更好发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循环的作用,支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统筹宏观调控、培育新动能、财政可持续等需要,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在“提质增效”方面,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在过紧日子、优化支出结构、强化成本绩效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强化政策协同发力六个方面下功夫,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成效,提升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

具体而言,就是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民生导向”。用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换百姓的好日子,推动降低行政成本,继续按照5%的比例压减一般性支出,做到“小钱小气、大钱大方”,可以省的钱都省下来,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乱花,巩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优势。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民生领域投入保障机制,促进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2024年民生支出安排占比82%,较2023年再提高0.5个百分点。在教育、养老、就业、医疗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领域,将提供更加精准的公共服务,完善符合首都标准、首善要求的多层次民生政策保障体系。

二是坚持“以进促稳”。保持适当支出强度,释放积极信号,我们将继续实施惠企助企措施,提高招商、选商、助商精准性,做大做强本地优质财源,擦亮“北京服务”营商环境品牌,进一步提高财源质量和转化成效。同时,我们将用好减税降费、中小企业首贷补助、政府采购合同融资和带量采购等财政政策工具,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为经济增长增添动力。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按照先立后破、问题导向原则,继续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预算执行管理。加强资金资源政策统筹,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对支出效益的动态评估,该保的保、该砍的砍、该加的加,将更多资金调整用于保障国家战略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明晰科技、文化、交通等领域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转移支付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绩效管理。深化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加强全成本绩效分析规范性,突出项目核心产出和效果,对连续三年实施的存量支出政策进行绩效评价。

四是坚持底线思维。把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作为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健全政府债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巩固政府隐性债务化解成果,严堵违法违规举债融资的“后门”。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