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解读预算报告】今年北京财政支出优先保障民生,“三公”经费继续压减
2021年,初步预测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以上
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6785亿元,增长0.1%
2021年,市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算安排7.2亿元,下降3%
过去一年,本市财政收支状况如何?新的一年,财政支出重点又在哪里?1月23日,关于北京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2020年,本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483.9亿元,下降5.7%;2021年财政收入增速安排3%以上,财政支出全力做好民生保障、聚焦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防疫资金:市区投入124.43亿元
2020年,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受营改增收入划分改革、突发疫情、减税降费等多重因素影响,本市财政收入低位开局。市区各部门多渠道挖潜增收,本市财政收入呈现降幅收窄、逐步回升态势。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483.9亿元,下降5.7%,剔除疫情影响,全市收入同口径增长1.4%。“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市财政局新闻发言人韩杰说。
在收入低位运行的情况下,全市财政支出保持一定强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776亿元,下降3.6%。本市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坚持“有压有保”,全年累计压减、盘活市级部门会议费、培训费、出国(境)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及非刚性非重点项目资金233亿元。压减节约的资金一方面用于对冲疫情减收影响,另一方面聚焦资金重点保障抗疫情、保民生、促发展等全市性中心工作。
2020年,财政部门优先保障疫情防控经费、加快资金拨付使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有力保障。本市设立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防控物资保障资金池,建立经费三级保障机制,市区两级共安排疫情防控投入124.43亿元,确保不因费用问题影响患者救治。
财政部门简化资金拨付程序,提前拨付各有关单位疫情防控应急资金、医疗保险基金,并及时拨付资金保障北京小汤山医院和北京地坛医院应急工程建设,同时加强对资金使用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流程监管。
财政收入:增速安排3%以上
“十三五”期间,本市财政收入总体实现平稳增长。本市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共减轻企业和个人税费负担超4700亿元。在此背景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实现年均增速3%的平稳增长,其中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超八成,财政收入质量保持较高水平。
展望2021年,综合考虑全市经济发展、物价变动预期及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加等情况,初步预测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以上。
为何设定这样的目标?韩杰说,随着经济回稳向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了有利基础。但是目前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经济下行压力仍在持续,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增加财政增收难度,同时考虑2020年存量资产处置等一次性非税收入组收措施难以持续,预计收入形势较为严峻。
财政支出:全力做好民生保障
“十三五”期间,财政收入总体实现平稳增长同时,财政支出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本市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实现“只减不增”,用政府过“紧日子”换百姓的好日子。本市聚焦保障好重点领域支出,教育、医疗等与民生直接相关的支出占比保持在八成以上,并逐年增加。
按照“收支平衡、以收定支”原则,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6785亿元,增长0.1%。2021年在支出安排上突出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有保有压,在全力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的同时,聚焦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本市将进一步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压减一般性支出,强化成本控制,提升资金效益;另一方面,支出结构将有所调整,本市将加码民生领域和重点项目的财政保障力度。
具体来看,2021年“三公”经费支出继续下降:市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算安排7.2亿元,下降3%。韩杰说,在2021年市级主要支出科目安排上,教育、社保、节能环保、城乡社区等民生领域支出安排“只增不减”。科技、文化体育与传媒等与科创中心、文化中心、冬奥筹办等重点工作直接相关的支出增长较快。
【新闻发言人解读预算报告】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财政部门如何做好经费保障?如何运用财政政策为企业纾困解难?
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全市财政部门优先保障疫情防控经费、加快资金拨付使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有力保障。足额“补”:设立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防控物资保障资金池,建立经费三级保障机制,市区两级共安排疫情防控投入124.43亿元,确保不因费用问题影响患者救治。迅速“拨”:开通绿色通道,简化资金拨付程序,提前拨付各有关单位疫情防控应急资金、医疗保险基金,并及时拨付资金保障北京小汤山医院和北京地坛医院应急工程建设。加强“管”, 迅速制定北京市疫情防控经费管理办法,加强对资金使用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流程监管,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高效。
在做好疫情防控经费保障的基础上,我市综合运用减税降费、财政补贴、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财政政策工具 “组合拳”,以切实有力的举措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减“成本”:落实免征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等税费减免政策,预计全年为社会减轻各项税费负担超过2000亿元。增“支持”:加大政府采购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面向中小微企业采购的金额和比例,降低中小微企业参与“门槛”;对受疫情影响最为突出的文旅产业、餐饮服务业、滑冰滑雪场所等通过贴息、贴租等方式进行帮扶;对在疫情期间为的中小微企业减免房租的企业,给予一定资金补贴。稳“就业”:实施援企稳岗政策,通过返还失业保险费、给予岗位培训补贴等方式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通过向用人单位发放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的形式鼓励用人单位招用本市登记失业人员和城乡就业困难人员,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
【新闻发言人解读预算报告】2021年民生支出主要投向哪些领域?
答:2021年对民生事项,我市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点予以保障。一般性公共预算支出用于民生领域的比例将继续保持在八成以上,主要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居住环境改善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一)教育领域
安排373.5亿元。主要是落实国务院教育投入“两个确保”要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主要用于继续推进学前教育发展,推进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职业教育特色高水平发展,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市属高校分类发展,继续推进沙河、良乡高教园区建设,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
(二)社会保障和就业领域
安排203.4亿元。主要是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用于继续落实老年人养老补贴津贴制度和社会办养老床位运营补贴政策。支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落实退役军人安置等政策。
(三)卫生健康领域
安排210.3亿元。主要是落实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主要用于继续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保障,支持市属医院新建院区建设及开办,进一步完善提高农村社区卫生人员待遇,落实院前急救条例,加强采供血能力建设,加强传染病防治,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提升中医药应急及基层服务能力,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等。
(四)城乡社区领域
安排198.5亿元。主要是落实市委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提高城市治理效能。主要用于保障城市道路建设及重点区域交通治理,做好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冬奥会等重点地区及城市环境薄弱地区的环境综合提升和保障工作,支持优化提升新一轮(2020-2022年)背街小巷精细化环境整治工作,落实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
(五)科学技术领域
安排346.9亿元。主要是落实中央、市委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引擎工作部署,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要用于支持基础前沿类项目及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做好中关村、昌平、怀柔等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产业园区企业加快创新发展,继续落实知识产权保险试点政策,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资金支持机制,支持落实好科学技术奖励政策等。
2021年财政部门将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百姓过稳日子”,继续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方面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市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