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再上新台阶——首都财政五年工作回眸

日期:2023-01-16    来源:北京市财政局

分享:
字号:        

过去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市财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工作力度,稳步推进各项财税改革和财政管理工作。五年间,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财政部门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压力测试”,在成本控制、绩效管理、政府性基金等多项关键领域的改革取得多项“亮点”突破,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民生事业持续改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实施,提供坚实的财政政策资金保障。

一、五年间,财政实力稳步壮大,发展底盘愈加稳固

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为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为财政收入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经济下行、突发疫情、减税降费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也为财政收支平衡带来空前压力。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向改革要动力,向管理要效益,收入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714.3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2.6%;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五年间始终保持在85%左右,收入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并持续优化。

在不断做大财政“蛋糕”的同时,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大各类财政资金资源统筹,集中财力保障重点。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7156.0亿元,增长4.3%,深入推进“四个中心”建设、支持保障“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心建设、“两区”“三平台”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落地,全力确保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的二十大、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顺利举办。同时,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坚持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压减一般性支出76.6亿元,“三公”经费减少42.9%,切实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出更大效益。

二、五年间,财政政策积极有效,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为激发市场活力贡献“财政力量”。落实中央大规模减税降费退税政策,顶格减征小规模纳税人的“六税两费”。大力清理涉企收费,实现地方权限内设立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全部清零”。近五年,顶格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累计新增免减退缓税费5300亿元,增强企业生产经营后劲,激发市场主体更大活力。仅2022年,大规模退税减税降费政策对企让利超2000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为全市超8万户企业让利1081.2亿元,真正实现“放水养鱼”“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

为科技创新发展建立“财政支撑”。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2022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科技经费达379.9亿元。安排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高精尖发展基金,大力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深化科技经费“放管服”改革,实施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包干制”,建立健全更符合科研规律的经费管理机制,为科研人员“松绑”,提升创新主体活跃度,创新生态持续改善。

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夯实“财政基础”。政府债券资金为保重点“添秤”,2018-2022年,保持年均千亿规模新增债券投入强度,有力保障了非首都功能疏解等重大工程和全市重点工作。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四两拨千“金”促发展,累计投资6236个项目,撬动社会资本总规模达1961亿元,财政资金放大至5倍。在支持科技创新、“两区”建设、中小企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发挥杠杆作用。政府采购助力中小企业“向上生长”,2022年,我市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微企业合同金额占比约81%。在财政部开展的政府采购透明度评估中,连续两年排名第一。

三、五年间,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现代财政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推进“零基预算”改革,以项目轻重缓急和成熟度为依据安排预算。推动大额专项资金管理从“钱等事”向“事钱同步”转变。着力建设“透明财政”,预决算公开连续多年被清华大学评定为全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榜首。2021年基本建成全市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预算管理市区财政业务要素、操作规程、制度规范、软件系统、运维保障“五统一”,提升预算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加强预算约束。2017年至2020年,预算管理工作连续四年在国务院对地方政府“真抓实干”考核中获得通报表扬。

财政管理体制不断优化。实施以个人所得税调整为核心的市区收入划分改革,市区共享税由6个扩大到10个,市级年均让渡收入达百亿元,有效增加各区可统筹财力。按照各区功能定位,实施差异性转移支付政策,强化区级基本财力保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转移支付分类改革,将改革前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安排的属于上下级政府共同财政事权事项,统一纳入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形成一般性转移支付、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三类结构。

税收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有效减轻企业和个人纳税负担,对13个行业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深化资源税、水资源税、环境保护税、个人所得税、耕地占用税等改革。严格落实税收法定要求,进一步明确北京市耕地占用税适用税额和环保税税额标准。同时,积极配合中央财税部门开展增值税、消费税、房地产税等税收制度改革研究工作,加强政策跟踪,积极建言献策,推动税收立法进程。

四、五年间,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财政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预算绩效管理形成“北京模式”。2018年,北京市开创性实施全成本预算绩效改革,在全国率先“破题”,将成本管理理念融入政府治理,将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应用到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科学测算、全面衡量各方投入成本,合理设置成本、质量和效益等方面的绩效目标和监督考核指标。改革实施以来,已累计新设、调整和优化各类支出标准332项,并及时运用到部门预算编制中;累计节约成本开支269亿元,统筹用于支持重大战略、重点改革和重大政策项目落地。本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财政部对地方考核中连续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省市。

健全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严控债务风险。制发覆盖政府债务“借、用、管、还”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文件,使政府债务管理逐步从侧重“堵后门”转变到“疏堵结合”的规范化运行轨道上来。2022年,本市加快化解隐债,提前三个月完成中央提出的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任务要求。主动调控新增债务,合理控制再融资比例,全市整体债务率控制在“绿”区内,各区均退出“红”区,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加强财会监督,提升财政源头治理水平。聚焦重点领域监督检查,连续5年围绕民生领域开展大额专项资金,以及市对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检查。推动“两师”行业有序健康发展,2022年以来,对150家会计师事务所、50家资产评估机构依法开展执业质量检查,切实履行好财会监督主责。

五、五年间,全力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疫情以来支持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多种渠道“筹资金”,确保不因费用问题延误救治和疫情防控。设立疫情防控专项资金池,构建应急保障机制,建立“1+N”管理制度体系,出台覆盖疫情防控资金管理、集中隔离补助、患者救治费用、核酸检测费用保障等一系列资金、资产和财务管理制度办法。疫情发生以来,共投入疫情防控资金超500亿元,为应对多轮疫情冲击提供有力支撑。

简化程序“保供应”,为防疫物资流转开通绿色通道。开通预算评审、政府采购、资产调拨、票据申领等绿色通道,确保疫情防控资金及时拨付。通过资金保障、金融支持等多种财税政策手段保障北京市疫情防控物资采购、生产,支持防疫药品研发和技术攻关。

六、五年间,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生领域支出占比持续保持八成以上

以首善标准推进人民生活稳步提升。助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高质量发展。五年来,我市财政教育投入从1025.5亿元增加到1170亿元,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8%,累计增加18万个中小学学位,“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愿景加速实现。

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835.7亿元增长到865.1亿元,通过加大补贴力度、缓缴社保费等多项举措,持续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城镇新增就业147.5万人。

提升城市综合交通运输能力。2018-2022年,通过安排地面公交运营补贴、轨道交通授权经营服务费等方式,服务保障绿色公交体系加快建设和安全运营,公交线网持续优化,新开通16条段地铁新线,本市地铁总里程已达797公里,有效保障城市运转和居民出行。

七、五年间,支持重大战略任务实施,把牢首都城市定位,首都功能显著增强

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升财政保障能力水平。把服务保障政治中心摆在首要位置,确保资金统筹支持力度。始终将落实中央及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预算安排的首要任务,优先保障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党的二十大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以及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

凝心聚力做好首都文化大文章,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多渠道筹集财力,服务保障“双奥之城”建设,推动中轴线申遗等“一城三带”重点项目实施,加快首都博物馆东馆等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级财政保障机制,支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健全外事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管好用好外事经费,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圆满完成APEC、首届和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多场重大国际会议的服务保障任务,彰显大国风采。

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聚焦财力推进“三城一区”高水平建设,支持培育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以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北京科技创新,服务北京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动力变革。优化税收政策助力“两区”发展,2020年我市成功获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和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两项税收政策试点,助力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

八、五年间,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实施减量发展,助推协同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

加强“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任务保障,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自2017年以来,出台“疏解整治促提升”财政支持政策,设立市级引导资金,强化资金管理制度保障,支持推动各区落实“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任务和市政府重点工作。

以分内之事做好资金保障,推动“一核两翼”协同共进。大力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集成市级财力并积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和政府债券,优先保障副中心建设发展需求,为副中心千亿投资计划提供财力支撑;倾力支持雄安新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做好雄安新区“交钥匙”工程建设资金保障,足额安排经费推动“基础教育提升、医疗卫生发展、职业培训创新”三大工程,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雄安新区延伸。

支持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成为区域协同发展典范。实现大兴国际机场收入“京冀”有序分享,以共享促共建,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共同促进生态环境整体改善。落实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强化横向补偿资金绩效管理和项目实施引导;积极支持张家口市及承德坝上地区植树造林工作,巩固京津冀地区生态保护屏障。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