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财政局2019年度绩效管理工作报告

日期:2020-01-10    来源:北京市财政局

分享:
字号:        

一、总体情况

2019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产业转型压力、收支平衡压力空前巨大,市财政局迎难而上,紧紧围绕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创新和完善财政调控手段,全市“四本预算”收支情况良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17.1亿元,实现了难得的0.5%正增长,为全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27项绩效目标及督查、审计整改工作圆满完成。我市预算管理工作连续三年在国务院对地方政府“真抓实干”考核中获得通报表扬;绩效管理工作在财政部对地方考核中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省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报告、社会保险基金、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等多项工作获得财政部表彰。刘昆部长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上专门传达了韩正副总理对北京市隐性债务有序化解并稳步下降的认可和肯定。

二、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

(一)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推进首都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落实国家新出台的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增值税降率政策和个人所得税改革,在地方权限范围内顶格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减征房产税、资源税等“六税两费”,实现我市自行设立的涉企项目零收费,下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费标准等。全年新增减税降费约1800亿元,以空前的力度减轻企业负担,增加获得感,稳定市场信心,激发创新活力。加强减税降费政策评估,优化产业布局,有针对性地实施新一轮优化纳税营商环境15项措施,研究“1+N”财政支持高精尖产业政策,增强对优质税源企业的吸引力,为财政收入中长期平稳运行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强化财源建设,确保财政收入平稳可持续发展。牵头组建市区两级财源专班,建立财源建设“稳、引、留”全过程、体系化工作机制。在稳定存量方面,组织服务多位市领导带队走访79户重点税源企业,建设“财源大数据系统”,对重点收入、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进行监测分析;在培育增量方面,积极开展“在京经营京外注册纳税”专项服务,出台引进京外企业的财政奖励政策,研究提出财政支持高精尖产业“1+N”政策体系,拟在未来3年统筹200多亿元支持高精尖重点项目。

三是加大资金统筹力度,保持财政支出强度。研究出台贯彻落实过“紧日子”思想的九条措施,从资产购置、政府采购、资金盘活、标准体系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通过成本控制、压缩开支等方式,压减资金146.6亿元,统筹用于保障全市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向中央申请政府债券,发挥政府新增债券作用,有效弥补公共预算不足。在财政收入低位运行背景下,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有力保障了国庆70周年庆典、冬奥会、世园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国内国际重大活动及疏解非首都功能、新机场建设、副中心建设等重大项目资金需求。

(二)优化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政保障职能。

一是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支持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培育等基础前沿类及核心技术研发类项目,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促进中关村一区十六园高精尖产业发展,聚焦“卡脖子”技术研究及创新资源聚集。加快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支持“一城三带”、颐和园、天安门城楼等重点文物保护,提升我市文物保护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特色书店和社区书店给予房租补贴,实施惠民低票价演出补贴政策,举办全民阅读季、国际电影节等重大品牌文化活动。推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建设,支持全民健身等体育事业发展。

二是推动公共事业服务质量提升,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全年新增3万余个幼儿园学位。支持“双一流”计划高校建设,开展12所中央高校与20所市属高校的28个学科结对共建。支持各区加大教育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布局等。落实城乡居民养老金等各项社保待遇,支持养老服务驿站、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和运营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待遇、抚恤优待标准。完善首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补助政策,支持公立医院能力建设,推进医疗联合体,保障提升居民基本健康水平。

三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实施20余项疏堵改造工程,支持开展450公里自行车道慢行系统治理等交通综合整治工作,提升城市交通服务水平。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任务,达到“十无”标准的背街小巷1253条,疏解提升市场和物流中心66个。推进架空线入地,实施垃圾减量分类、生活垃圾填埋场升级改造等工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淘汰国III标准柴油货车3.4万辆,支持新能源车推广、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农村地区“煤改电”低谷电价补贴、治理餐饮油烟、节能技改、绿色照明推广等工作。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等绿化工程,提升首都城市绿化美化水平。

(三)完善财政管理体系,加快建立现代化财政制度。

一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全成本预算绩效预算管理,在推广学前教育和养老事业发展领域第一批试点成果的基础上,启动了农业及生态保护、医疗卫生、城市运行、商业流通等领域29个项目成本效益分析工作,通过全成本分析,进一步压降项目成本幅度达8.6%,调整完善支出标准86项。拓展财政绩效评价范围,2019年财政评价范围已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财政支出政策、政府债务项目、政府投资基金等9类支出,实现了财政资金类型全覆盖。强化绩效结果应用,将全成本预算绩效试点的结果直接用于部门预算编制,建立健全绩效目标、评价结果“双公开”机制,接受社会监督。

二是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和各区参与首都建设积极性。完善市区间收入划分,实施以个税调整为核心的市区收入划分改革,扩大市区共享税范围,市区共享税由原来的6个扩大到10个,将收入向区级适度倾斜,实现市区共同发展、共享收益的局面。规范推广和应用PPP模式,基本实现了重点行业领域的全覆盖,项目落地率为92.5%,远高于全国同期项目落地水平。发挥政府采购政策作用,优化政府绿色采购的执行机制,改善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是强化风险防控,确保财政安全运行。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建立债务风险动态监测机制,将债务率控制在安全区间。完善北京市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向市人大及时推送“四本预算”的预决算数据、预算执行、政府债务、绩效管理等信息,首次通过人大联网监督系统向人大代表推送决算数据。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工作稳步拓围扩面,随着动态监控力度逐步加大,监控违规问题逐年下降,动态监控促规范作用明显。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在我市减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财政收支实现平稳运行,保障了首都各项重点工作的推进。但财政收入增长放缓,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高质量财源建设工作仍需提升,成本控制理念有待加强,转移支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2020年,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将政府过“紧日子”的管理思路和成本绩效管理理念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确保财政运行平稳健康、可持续,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