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2021年财政支出具体用于哪些民生领域,保障情况如何?
答: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长期以来,财政部门始终坚持节用为民,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把有限的财政民生资金用在“刀刃”上。近年来,民生领域支出比例持续保持在八成以上,支持实施一批重大民生政策,基本民生得到有力保障。
一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质量更高。2021年市级教育支出373.5亿元,主要是落实“双减”工作要求,推动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全覆盖。落实普惠性幼儿园财政补助政策,支持中小学新增学位2.8万个,构建“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资助补助政策体系,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失学。
二是“弱有所扶”保障体系更加完善。2021年市级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9.2亿元。推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为86万名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补贴津贴。建成养老家庭照护床位3500张。给予4.2万张社会办养老床位运营补贴。建成运营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276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092家。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帮扶本市3.9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支持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就业创业指导活动等专项服务。
三是“病有所医”再上台阶。2021年市级卫生健康支出227.2亿元,加快支持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安排新冠疫苗免费接种资金,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资金保障。落实农村社区卫生人员待遇有关政策,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四是“住有所居”不断取得新进展。投入10亿元,建设筹集各类政策性住房6.1万套(间),竣工8.3万套(间)。加快老旧小区整治,更好满足群众住房需求。稳步推进老楼加装电梯工作,支持加装418部。
五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优质文化供给不断扩大。2021年市级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03.3亿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我市中轴线申遗工作,支持推广冰雪运动,助力“双奥之城”建设。交通治理水平稳步提高。加快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互联互通,与北三县共建快速公交走廊。支持京哈、京雄高速公路、地铁11号线、17号线等轨道交通建设,推动重点城市交通堵点改造等。绿色北京建设深入推进。市对区转移支付资金四成投向生态涵养区;推进永定河、潮白河等重点水域综合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新成效,细颗粒物年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成绩。
问:2021年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如何?
答:财政部门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2021年,科学技术支出347.1亿元,优化投入结构,创新管理办法,积极探索财政支持科技事业发展的新路径。
一是深化科技经费“放管服”改革,完善更符合科研规律的经费管理机制。修订《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经费管理办法》,简化预算编制,下放预算调剂权,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自然科学基金实行“包干制”试点,通过实行“负面清单制”,打造以信任为基调的科研生态和创新业态。
二是加强孵化培育,高精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积极支持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完善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采用贷款贴息、拨款补助等多种财政工具,全力支持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
三是支持主平台主阵地建设取得新成效。打造中关村科学城“精准+普惠”的政策支持体系,支持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支持未来科学城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脑科学中心建设等;支持怀柔科学城、经济开发区运行保障等。
四是推动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重点支持昌平、怀柔、海淀国家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保障。支持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问:2021年本市如何运用财政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答: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财政局注重激发市场活力,优化对企服务环境,综合运用减税降费、贷款贴息、融资担保、政府采购等财政工具“组合拳”,加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力度。
一是继续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全力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包括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对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等。
二是抓住中小微企业融资“痛点”,助力企业创新创业“第一桶金”。鼓励政府性担保机构扩大对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代偿代补范围,对单户企业贷款担保金额由 500 万元扩大到 1000 万元,助力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指导督促各区对首次贷款的中小微企业实施贴息支持,目前已实现16个区首贷贴息全覆盖。
三是争取中央资金,鼓励“先试先行”。通过积极争取,2021年,中央财政将西城区、朝阳区确定为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区,给予中央奖励资金6000万元,鼓励探索创新,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
四是发挥政府采购政策作用,加大中小企业帮扶支持力度。在政府采购整体份额中,将预留中小企业采购份额提高至40%,高于国家要求10个百分点,帮扶市场主体,有效激发活力。
问:针对2022年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大的情况,政府有哪些预算安排原则?
答:综合考虑我市经济增长基础和条件,预计2022年财政收支紧平衡状态仍将持续。财政部门将通过调结构、盘存量、抓统筹、保重点等方式做好保障。
一是支出安排上,体现“两增一减”。优先安排民生保障、城市运行等刚性支出,聚焦保障中央及市委市政府重点项目支出,“从严从紧”安排部门常规履职支出。其中:2022年市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算安排7.09亿元,下降1.1%。
二是深化“零基预算”管理改革,打破预算安排只增不减的固化格局。将零基预算理念贯穿于各领域、各部门的预算编制中,按照项目轻重缓急和成熟度安排预算,从根本上改变预算安排只增不减的固化格局。
三是控制成本,提质增效。继续深入推进全成本预算绩效改革,将绩效的理念和方法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推进项目成本预算绩效分析,加快支出标准体系建设,严禁超标准编制预算。强化对新出台重大政策或项目的事前绩效评估,大力削减低效无效支出。
四是强化约束,规范管理。加强预算执行、评审、绩效评价、审计等发现问题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强化预算约束,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