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收支篇

日期:2025-01-23    来源:北京市财政局

分享:
字号:        

编者按:1月14日,《关于北京市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如何,财政管理改革工作有哪些亮点?2025年预算又将如何安排?北京市财政局新闻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问。

2024年财政运行总体情况如何?

答: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这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迎难而上、沉着应变、综合施策,交出了一份“收入平稳增长、支出保障有力、政策提质增效、风险平稳可控”的财政答卷,来之不易。总体来看,全年财政收支运行“总体平稳”,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是财政收入保持“量稳质优”。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近年来,在调结构、转方式,稳预期、促发展方面下了苦功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向好态势持续增强。2024年,规模前7位的重点行业合计贡献全市财政收入的76.1%,为收入增长提供稳定支撑。其中,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合计占财政收入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效果持续显现。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稳增长,完成6372.7亿元,增长3.1%,全年保持正增长。其中,税收收入占比85.9%,财政收入质量继续保持全国最优。

二是财政支出持续“加力提效”。财政部门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增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国家系列增量政策支持,财政支出力度显著加大。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8396.5亿元,增长5.3%,较好完成年度预算目标。切实发挥政府资金调控引导作用,有效保障“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推动86个“两重”领域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加力实施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做好养老、教育、困难群众帮扶救助等重点领域民生保障,为高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财经风险更加“平稳可控”。全市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推动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见效,进一步健全政府债务“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全口径常态化监测债务情况,政府负债率和债务率处于合理区间。增强各区财力、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加大对各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市对区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连续3年超2000亿元,并结合各区功能定位,给予差异化支持,提高各区财政保障能力。同时,完善“三保”预算审核、监测预警等机制,强化库款运行监测,确保“三保”不出问题。

问:2025年收支形势如何判断?收支预期安排如何?

答:展望2025年,“十四五”规划迎来收官之年,同时也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财政部门将科学研判、精准谋划,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有信心更有能力做好预算编制、财政管理改革等各项工作,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撑。

总体上看,2025年北京财政收支的主基调是,增收潜力与减收压力并存,收支形势依然严峻,“紧平衡”态势进一步加剧。收入方面,综合考虑增减收因素,按照“积极稳妥、可持续”原则测算预期目标。国家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明显释放政策加力信号。首都经济增长稳、韧性强、活力足,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为今年财政收入增长提供支撑。但约束条件仍然很明显:物价持续低位运行,拉低以现价计算的财政收入;实施住房交易环节契税优惠等减税降费政策,让利于企、让利于民,将对财政收入增长形成一定影响。202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6627.6亿元,增长4.0%左右。支出方面,统筹资金、优化结构,增强首都重大战略任务财政保障能力。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需要继续加强保障,科技攻关等重点领域支出依法增长,债务付息等刚性支出增加,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基层“三保”能力,转移支付也需要保持必要力度,财政支出压力仍然较大。今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探索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加大财政资金资源统筹力度,强化“四本预算”有序衔接,推动做优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积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超长期特别国债、新增政府债券等资金支持,努力实现综合可用财力稳定增长。202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8404.0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4.8%。重点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对教育人才、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绿色低碳等领域的支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问:2024年财政在民生保障方面的投入情况?

答: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财政部门始终坚持节用为民,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民生投入占全市财政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八成以上,并持续增长,支持实施一批重大民生政策,首都基本民生福祉得到有力保障。

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

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劳有所得”更有保障。支持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升级,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统筹使用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等,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分层分类研究开展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启航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等多种培训,不断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29.9万人。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老有所养”更加完备。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升“老老人”生活质量,配合制定《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提出养老机制完善、服务供给优化等6方面20项具体措施,进一步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水平。持续优化“老老人”服务保障措施,支持新建105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40个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新增家庭养老床位9829张。

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病有所医”更加便捷。持续推进健康北京建设,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诊疗服务提质扩围,促进村镇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推动安贞医院、友谊医院等市属医院疏解开办,优化医疗资源服务供给。

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助力“小小孩”健康成长。出台普惠托育试点工作方案,鼓励有条件的托育机构园所转型普惠、降低价格。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省级普惠托育财政补助政策,提供每人每月1000元的生均定额补助、每平米每天不超过5元的租金补贴。积极研究降低补贴门槛等支持政策,优化租金补助认定流程,加快资金拨付节奏。全年支持新增普惠性托位近1.9万个,为全市育儿家庭提供“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托育服务。

支持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积极应对入学高峰,优化完善资金支持结构,有效保障中小学学位扩增近3.9万个。开展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工作,出台《北京市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助力实现“十四五”时期全市乡镇义务教育学校与城区学校“手拉手”结对关系全覆盖。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优化完善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经费管理,赋予高校更多经费使用自主权,激发创新活力。强化资金管理,印发《北京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北京实验室建设运行和经费管理办法》等资金管理办法,完善对教育领域科研及人才的支持体系,促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

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促进优质文化供给不断扩大。助力中轴线申遗成功,2024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持续推动“书香京城”“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支持举办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6万场;投入资金保障实体书店转型升级,全市实体书店数量超2100家。支持高水平办好北京文化论坛、北京国际电影节等重大活动,助力全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支持城市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提升居住品质。保障3号线一期、12号线等轨道交通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助力环境综合提升工作,推进花园城市、背街小巷精细化治理等重点工作,提高城市宜居品质。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