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2024年财政部门在提升科技领域自立自强水平、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有哪些做法?
答: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市财政局积极发挥职能作用,通过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不断优化投入结构、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等多项政策措施,有力保障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全力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加大投入力度,更好发挥财政资金作用
一是持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2024年,市级科学技术支出465.4亿元,市级科技经费支出占比居全国省(市)级第一。重点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打造科创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二是充分发挥基金的“撬动”作用。在前期已设立总规模200亿的科创基金、总规模40亿的高精尖基金基础上,围绕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商业航天等关键前沿领域,新设政府投资基金达8支,对145个项目出资137.1亿元,其中60%以上项目为领投,发挥政府资金“耐心资本”“长期资本”作用,通过政府资金先投快投,带动社会资本敢投跟投,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三是修订完善“中关村1+5”科技园区建设政策体系,打造标准化、结构化和系统化的政策工具箱。支持加快培育集聚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推动创业投资发展,推进中关村示范区园区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发展环境。
深入推进科技经费管理改革,优化政策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一是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适用范围。在前期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机构试点的基础上,2024年进一步在研究型病房、高端智库项目推行“包干制”管理模式,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释放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二是对新型研发机构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充分赋予新型研发机构经费使用自主权,在确定的重点方向和领域范围内,自主确定研究课题、使用经费。该项举措在国务院大督查中被列入先进典型,向全国宣传推广。三是积极开展国有企业研发准备金试点。选取10家试点单位,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发挥国有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势,全面提升企业创新整体效能,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问:2024年财政部门在助力企业发展方面,采取了那些政策举措?
答:优化营商环境是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2024年,财政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打好企业减负增能“组合拳”,切实以财政担当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全力跑出优化营商环境“加速度”。
▶ 一是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发展“减负”。聚焦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制造业等,继续实施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半征收“六税两费”等税费政策,政策助企更加精准有效。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减税降费及退税超1500亿元。
▶ 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擦亮“北京服务”品牌。优化升级全市统一的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平台,方便各类经营主体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在全国率先运用“合作创新”政府采购方式,将研发服务与研发产品一体化采购,实现全国首单落地北京,支持企业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加快推进政府采购项目电子化实施,线上免费提供政府采购电子文件,节约企业资金成本近5000万元。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微企业比重约80%。
▶ 三是走访企业问需求,破解“难题”促发展。加强财源建设与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等机制协同联动,回应企业发展诉求1.2万项。制定“一链一策”服务策略,支持企业在京加快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加强对各区协同发展的激励引导,促进企业在京梯度布局。
▶ 四是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完善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机制,安排首贷贴息、担保费用补助等资金,支持政府性担保机构“降费率、扩规模”,小微企业平均担保费率降到1%以下。最大力度向中央争取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政策支持,落地科技创新担保业务超330户、融资总额约5.5亿元。
▶ 五是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激发经济活力。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增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类资金支持,规模达2083亿元,进一步提升政府可支配财力,有力保障“两重”、恢复重建等全市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优化专项债投向结构,首次采取项目资本金方式,发行专项债券支持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项目,推动未来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专项债券支出进度全国第一。
▶ 六是有效发挥“两新”政策拉动消费作用。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扩大支持范围,个人乘用车报废更新补贴标准翻番,燃油车补贴从每辆7000元提高至1.5万元,新能源车从每辆1万元提高至2万元。加力支持家电产品以旧换新,购买1级能效或水效产品按售价20%补贴,单件补贴上限最高2000元。截至2024年底,汽车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合计申请量超过10万辆,实现销售额250亿元;家电以旧换新政策补贴产品165.6万台,实现销售额约90亿元。
问:2024年北京市在落实政府过紧日子方面有何举措?
答:面对常态化的紧平衡态势,过紧日子不仅是应时之举,也是长远之计。2024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的工作要求,在“压、管、控”上发力,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将更多资金用于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确保重点支出力度不减,民生福祉持续优化。
一是在“压”上加力度。2024年,按照5%的比例压减一般性支出。建立并优化预算部门过紧日子评估指标体系,从一般性支出使用、各类资金统筹等方面加强评估,将部门过紧日子情况与下年预算安排挂钩,从严从紧安排部门常规履职性支出。
二是在“管”上建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指导意见,进一步提高本市机关事业单位大额资金管理使用的规范性,明确大额资金界定标准,规范各单位党组对大额资金、对外投资、政府采购、资产处置等6类重点预算事项的管理,强化部门内部权力运行监督,严守底线红线。制定实施过紧日子负面清单,提炼公务接待、因公出国等8方面60条“负面清单事项”,指导各部门各区对标对表,规范预算管理。
三是在“控”上下功夫。纵深推进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开展“市-区-街乡镇”三级联动的成本绩效分析模式,实现既“控盘子”又“控标准”。选取45项存量支出政策试点集中开展绩效评价,优化调整资金12.3亿元,“小切口、大撬动”,以评促改,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
问:2025年财政部门重点工作方向?
答: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明确提出,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从北京的财政收支形势看,2025年还会继续保持“紧平衡”状态。我们也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围绕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健全财政统筹机制,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财政政策效能提升”。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着力扩内需、稳增长、增后劲,通过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加大一般公共预算投入规模等措施,集中财力办好大事要事。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安排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820亿元。发挥政府债务融资成本低的优势,更多争取政府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中央政策资金支持,积极推动“两重”建设、“两新”工作,拓展专项债券用于新增土地储备、收购闲置存量土地等领域,依规合理扩大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支持范围,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来源。
二是聚焦“优质民生服务供给”。持之以恒办好民生实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支持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大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加强“一老一小”综合服务保障,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持续推进普惠托育体系建设,支持增加中小学学位。持续做好“三医联动”综合改革、城市更新等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民生实事。同时,结合各项事业发展特点,优化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
三是聚焦“财政管理改革突破”。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完善项目按轻重缓急的遴选机制,持续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推进数据资产等新兴领域资产管理试点,将资产闲置、收益实现情况与预算安排挂钩,不断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效能。强化事前绩效评估,大额新增项目和新增公共服务项目,原则上全部纳入评估范围。持续开展过紧日子评估,落实预算安排与执行、绩效、审计等结果的挂钩机制,优化支出结构,将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到乘数效应大、带动作用强、边际效益高的领域。
四是聚焦“财政运行安全可持续”。在保持适当债务水平前提下,科学合理安排政府债务规模,不断优化政府债务结构,降低债务综合成本,开展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推动项目高效落地。将“三保”摆在财政工作优先位置,健全和落实分级责任体系,完善“三保”预算审核、监测预警等机制,兜牢“三保”底线。加强预算执行全过程跟踪监控,强化库款调度,兜牢基层财政安全运行底线。强化财经纪律刚性约束,推动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加大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力度,维护首都市场财经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