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4日,关于北京市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
报告显示,2024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应对日益突出的紧平衡压力,主动作为、应变克难,推动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372.7亿元,增长3.1%,实现收入平稳增长、量稳质优,财政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20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打好政策“组合拳”,为推进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盘点2024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综合支撑
攻坚克难实现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收入质量继续保持全国最优
随着国家及本市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有效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效果不断释放,首都经济发展态势向优向好市区两级围绕稳主体、育潜力、强产业、提效益,推动财源建设成果不断巩固,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数字经济企业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科技、信息服务业等重点行业持续发展,为全市财政收入提供稳定支撑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始终高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完成6372.7亿元,增长3.1%从收入质量看,我市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85.9%,财政收入质量继续保持全国最优。
加强各类财政资金资源统筹,全力保重点、保民生
财政部门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增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类资金支持大力统筹各类财政资金资源,提升政府可支配财力,保持较高支出强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8396.5亿元、增长5.3%有力保障了“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重点领域投入力度,民生投入始终保持在八成以上,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进民生福祉。
逆周期调节精准发力,扎实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积极争取1216亿元政府债券资金,加快发行使用,专项债券支出进度全国第一,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强劲支撑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微企业比重约80%,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鼓励政府性担保机构“降费率、扩规模”,小微企业平均担保费率降到1%以下,引导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流动新设政府投资基金扩展至8个投资领域,对145个项目出资137.1亿元,其中60%以上项目为领投,通过政府资金先投快投,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科技创新和高精尖产业发展综合运用减税降费、政府采购、财政贴息、以奖代补、政府投资基金等工具,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综合效应,有效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促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持续推进财政科学管理,提升财政综合治理效能
着眼“强管理”,在全国率先出台规范单位党组对大额资金、对外投资、政府采购、资产处置等6类重点预算事项管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管理行为着眼“抓绩效”,深化全成本预算绩效改革推动“市-区-街乡镇”三级联动开展全成本绩效分析,涉及资金28.4亿元,压减资金2.8亿元,实现同一事项同标准、同降本、同增效;对45项存量支出政策进行绩效评价,优化分配资金12.3亿元着眼“控风险”,强化重点财经领域风险管控,严守财经纪律底线,完善“三保”预算审核、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机制,全市政府债务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市库款始终处在安全线以上。
展望2025
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以财政高质量发展有力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大局
科学研判
合理预期财政收入
2025年,国家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提振内需对冲外部不确定性,首都经济增长稳、韧性强、活力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显现,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将继续为财政增收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经济运行变化带来的影响将持续向财政传导统筹考虑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按照“积极稳妥、可持续”的原则,财政部门合理预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27.6亿元,增长4.0%左右。
保持增长
积极稳妥安排财政支出
统筹运用好政府预算、债务资金、政府投资基金、部门自有资金等各渠道可用资金来源,全力争取中央政策资金支持,努力实现综合可用财力稳定增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8404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4.8%,最大限度发挥好财政“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增后劲”的积极作用重点投向科技创新、高精尖产业、城市副中心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领域,有力支撑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提质增效
狠抓财政管理改革
财政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部署,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坚持“四个强化”原则,即强化综合统筹、强化分类保障、强化提质增效、强化风险防控,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持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改革效能。
一是聚焦“提效能”,助力首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强企业走访服务,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强企业孵化,紧抓“链主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培育财源增长点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强财政与金融、产业等政策联动,促进金融、房地产等重点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支持高精尖领域重点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挥政府专项债务融资成本低的优势,用好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政策,拓展专项债券使用领域,依规合理扩大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支持范围更多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中央增量政策资金支持,加力实施“两重”建设、“两新”工作。
二是聚焦“抓改革”,不断提升财政综合治理水平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和疏解腾退空间统筹利用管理,推进数据资产等新兴领域资产管理试点,不断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效能持续深化零基预算改革,进一步健全分行业、分领域的支出标准体系,完善常态化存量支出政策绩效评价机制,深入推进公用事业、农业等领域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优化区级财政运行绩效评价体系,提升各区财政运行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市区财政关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体系,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健全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各区落实功能定位、加快高质量发展。
三是聚焦“强统筹”,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支持力度加强财政资金资源盘活调整优化,不断提升大事要事保障能力,支持“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保障服贸会、中关村论坛等重大活动顺利举办,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生态环境治理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更大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持续推进普惠托育体系建设,多措并举促进各学段教育发展;支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保障支持老楼加装电梯等工作支持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工程。
四是聚焦“防风险”,确保财政运行安全可持续在保持安全债务水平前提下,科学合理安排政府债务规模,不断优化政府债务结构,降低债务综合成本;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严格落实违规举债问责机制,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将“三保”摆在财政工作优先位置,健全和落实分级责任体系,加强预算执行全过程跟踪监控,强化库款调度,兜牢基层财政安全运行底线强化财经纪律刚性约束,加大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力度,严厉打击财务造假,维护首都市场财经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