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5日
今年上半年北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571.2亿元
本市科技经费安排稳居全国前列
昨天,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北京市202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今年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571.2亿元,增长2.6%,超时间进度3.9个百分点。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589.8亿元,超时间进度4.6个百分点,支出重点向民生和发展领域倾斜。全市科技经费安排584.9亿元、增长3.5%,规模和占比均居全国前列。展望今年下半年,本市将更好释放积极财政政策效能,优化民生政策供给,加力推动“两重”“两新”项目落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三大主体税种均为正增长
今年上半年,全市财政部门深入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打好组合拳”要求,实现改革任务、预算执行目标“双过半”。随着国家及本市多项经济政策效应逐步释放,全市经济总体延续稳定向好发展态势,带动财政收入量稳质优。今年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571.2亿元,增长2.6%,超时间进度3.9个百分点。三大主体税种均为正增长,税收占比达87.3%,收入质量继续稳居全国首位。重点行业中,在持续加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带动下,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科技服务业财政收入增长13.4%,信息服务业增长7.7%。
支出方面,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强化财政资源统筹,优化支出结构,精打细算、有保有压,提升大事要事保障能力。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589.8亿元,超时间进度4.6个百分点。支出重点向民生和发展领域倾斜,全市民生支出占比继续保持八成以上,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就业、城乡社区等领域支出规模保持增长,同时有力支持了扩内需、稳增长、培育新质生产力等工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全市科技经费安排584.9亿元
财政资金用到了哪里?怎么用?效果如何?报告指出,今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资金统筹和政策协同,推动积极财政政策效能持续释放,形成共促首都高质量发展合力。
扩内需方面,支持大力提振消费,统筹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家居家电、新能源汽车消费扩容升级,支持商圈品质提升、生活服务业发展。成功申报国家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获批中央财政资金4亿元。推动扩大有效投资,安排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820亿元、增长13.9%,支持超千个重大项目建设。
产业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全市科技经费安排584.9亿元、增长3.5%,规模和占比均居全国前列,有力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高精尖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强政府性融资专属担保服务,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支持72.8亿元。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新设8只基金已对212个项目实际出资188.6亿元,撬动社会资本约728亿元。
民生方面,综合运用就业补贴、扩岗补助、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政策资金,支持开展就业服务。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新建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5家、家庭养老床位2273张、养老助餐点256个。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市新增中小学学位1.6万个,支持市属高校双一流建设。
加力推动“两重”“两新”项目落地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今年下半年财政工作重点将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
一是更好释放积极财政政策效能。动态优化财税政策工具,提升政策前瞻性与有效性。优化民生政策供给,推进青年公寓住房优惠试点;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力推动“两重”“两新”项目落地;做好企业服务,帮扶企业降本增效,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二是不断增强财政改革牵引作用。做好2026年部门预算编制,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转移支付政策体系,探索竞争分配机制;完善区级财政运行绩效评价,提升国有资本、资产管理效能等。
三是持续提升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强化各类财政资源统筹,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加强四本预算、债券资金等统筹衔接;常态化推进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优化预算分类保障管理,聚焦乘数效应大、带动作用强领域投入等。
四是加力推动财政安全平稳运行。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研究制定专项债项目资产管理办法,健全偿债备付金机制。严肃财经纪律,围绕重点领域开展监督检查;主动接受人大监督,认真研究落实各项审查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