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北京财政民生投入持续保持八成以上

日期:2025-11-11    来源:北京市财政局

分享:
字号:        

11月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社会民生专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主要负责同志,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医保局、市财政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北京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得志: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民生始终是财政工作的核心落脚点。“十四五”以来,我们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投入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八成以上,资金更多、更直接地用到了老百姓身上。这些年,我们着力围绕以下五个重点方面,力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聚焦“民生福祉”财政投入导向更加鲜明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十四五”时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6061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702亿元,卫生健康支出3427亿元,住房保障支出927亿元,加上其他民生领域支出,财政民生投入超过3万亿元。数字背后,是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适龄儿童入园率、普惠园覆盖率均达到94%;打造“微花园”100处、城市绿道3015公里;城市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52公里……通过“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2.聚焦“就业优先”稳就业举措更加精准民生之本根基更牢

财政部门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改善的“压舱石”,五年来,全市统筹使用一般公共预算、失业保险基金等各类资金,累计投入促进就业资金超550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31.6%,落实惠企稳岗、扩大就业措施,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现北京常住就业人口突破1100万,年均城镇新增就业超过27万,就业规模始终保持稳定。

3.聚焦“全民健康”支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健康北京建设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累计安排资金超百亿元,支持市属医院新院区开办,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推动区域均衡布局。加快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优化公立医院财政投入机制,构建床位定额补贴与就诊量相结合的资金保障模式,促进公立医院提升服务效率;持续推进健康云、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以医保制度整合优化为抓手,支持构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梯次的防护体系,完善普惠性健康安全网。支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聚焦失能群体护理保障,稳步提升失能、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推动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与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合作,拓展医养结合功能,为养老机构老年人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4.聚焦“一老一小”财政资金保障更有温度绘就“朝夕共美”的新画卷

在养老服务方面,五年来,稳步提升全市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水平,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等待遇标准增幅均达到25%以上。此外,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超200亿元,持续创新财政养老服务保障机制,支持开展养老助餐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等措施,为老年人提供更精准、更多元、更专业的服务保障。在育儿服务方面,支持开展普惠托育试点,制定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为符合条件的普惠机构园所发放生均定额补助和租金补助,减轻运营负担,普惠托育价格降幅超50%。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及时落实育儿补贴政策,会同卫健部门制定实施方案,统筹安排育儿补贴资金10.1亿元,直接给予家庭经济支持,加大生育养育的保障力度。

5.聚焦“扶弱济困”织密社会救助网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五年来,全市投入财政资金超300亿元,用于社会救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工作,聚焦特殊群体,健全救助体系。在困难群众保障方面,我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021年的1245元/月提高到2025年的1480元/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在困境儿童保障方面,支持建立孤儿基本生活费自然增长机制,困境儿童生活费由2021年的2200元/月,增长至2025年的2650元/月,切实提升儿童关爱服务质量,不断增进困境儿童福祉。在残疾人保障方面,累计安排财政资金超175亿元,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康复、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内容的资金支持,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关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十五五”时期,财政部门将始终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生“关键点”作为工作“发力点”,持续增强民生保障的可持续性,推动民生供给从“满足基本”迈向“追求优质”,以财政担当书写民生福祉新篇章。

记者提问

记者:请您从顶层设计和具体措施方面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在确保社会保险基金长期平衡和稳健运行、改善民生方面的做法?

北京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得志:

社会保险基金是人民群众的“养老钱”“看病钱”“保命钱”。按照中央及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市财政部门积极主动会同人社、医保、税务等部门,持续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的社保基金制度,确保基金安全稳健运行。

一是全市社保基金收支整体保持稳定增长。我市已全面建立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类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七项社保基金,全部实行市级统筹管理。“十四五”期间,基金收支保持稳定增长,年均收支达6000亿元左右,总体达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管理要求,目前社保基金结余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

二是发挥社保基金保障改善民生效能。总体来看,我市确保了基本养老金、医保报销、失业保险金等社会待遇居全国领先水平,同时保持了基金的合理积累,为全市人民提供可持续的保障。养老保险方面,按照中央要求稳步提高基本养老金等待遇标准,落实国家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部署、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等改革任务。医疗保险方面,提高职工和居民医保门诊最高支付限额,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发挥医保报销起付线和报销比例机制约束作用,引导理性就医。失业保险方面,为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及时发放失业保险金、代缴医疗保险缴费,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为其寻找新工作提供了缓冲器。工伤保险方面,全面实施工伤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实时结算,在率先试点的基础上建立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已涵盖多种行业的平台企业。生育保险方面,将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实施积极的生育支持政策。

三是综合施策加强社保基金管理。坚持基金预算编制的“科学平衡”,建立“财政牵头、部门协同”的基金预算编审工作机制,合理确定收入编制要素,全面考虑国家政策等因素,足额落实财政对基金的补助责任。同时扩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规模,持续落实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坚持基金预算执行的“硬性约束”,确保社保缴费应收尽收,加强部门联动,开展单位、个人纳税与基金缴费的数据比对,监测基金支出执行情况,从严控制超范围及不合理支出。坚持基金绩效管理的“闭环流程”,建立了“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医保基金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提升基金使用效益、有效防范基金运行风险。

相关解读